台海的和平當然是亞太區域和平的重要環節。2006年「Kelly報告書」針對日本與中國在東亞區域爭霸關係,指出日本與中國在東亞的矛盾構圖,認為日中的緊張關係「起因於雙方以空前的速度發展為亞洲強權(Asian Power),而東京與北京都不願自己成為亞洲的次級地位…,而中國以為日美同盟是針對中國」,該報告書亦指出日中關係正面的發展是兩國經濟關係日益密切,相依相承不可分割,成為雙方衝突關係的緩和力量。以台灣與中日兩國的淵源,台灣是最能扮演緩和中日雙方衝突關係的角色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若能落實和平中立,當然能成為鞏固東亞區域和平穩定繁榮的關鍵,但此時的和平中立主張,並不是天真地以為如此能消極逃避於中美日等國的緊張衝突之外,而是必須積極充實國防體制,扮演在這一區域不容各方忽視的存在(presence)。如瑞士聯邦做為永久中立國,瑞士不僅武裝,更採行全國皆兵的徵兵制度(兩星期內可徵集百萬以上後備兵上戰場),甚至擬定長期抗戰(reduit)的國防政策,開戰後不惜破壞平原上所有的交通設施,將大軍和生產設備開拔至阿爾卑斯山脈,進行長期抗戰,甚至熱心於武器國產化,以提高軍事自主性,瑞士軍隊是重要的中立保證。
另如比利時、盧森堡雖也先後成為永久中立國,並獲得列強多方的承認,但自身努力維持永久中立國的地位最為重要,兩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遭到德國的入侵而喪失中立地位,使得兩國決定於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,放棄中立國地位。由此可知,台灣若不能以自身武力為後盾,同時在國防上不自立自強並採全民防衛體制,台灣要採取中立政策而確保和平中立並不容易。